编者按

互联网时代,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饮食安全和健康?日前,由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食品安全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数字时代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与社会共治”为主题,深入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应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贡献“互联网+”食品安全基层智慧

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智慧监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赋能监管服务,建成“智慧监管·云中心”。
为什么要建立“智慧监管·云中心”?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涌现,给市场监管部门带来了新的挑战。互联网催生了网络餐饮、海淘等新业态,“用脚跑”“现场看”的传统监管手段与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越来越不适应,监管手段和方式相对滞后,监管模式创新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需求与目前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不相符,特别是养老、教育等民生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始终牵动着全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传统的市场监管模式很难面面俱到,老年助餐点、学校食堂和农村办酒宴场所涉及人群多,食品安全风险很大。而且,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与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闵行区共有涉及食品经营的市场主体2.4万家,与成倍增长的食品餐饮经营者数量不相称的是监管干部一个也没有增加,基层后续监管压力很大,监管任务非常艰巨。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越发成熟,食品监管的智慧升级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那么,如何借助科技力量进一步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呢?

第一,在监管上提效能,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之间协同监管。从散射监管到靶向监管,通过云中心大数据管理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精准诊断和趋势预测;从人海战术到智慧战术,探索运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手段实现机器助人;从事中事后监管到事前预测研判,基于上述物联网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生成风险预警系统;结合线下执法和线上执法,应用PC端系统和APP实时控点,以数据多跑动推动执法工作更有效。

第二,在强化主体责任上,进一步推动政府和企业共治共管。在传统监管模式下,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一些“隔阂”,如何打破原有格局,搭建政府与企业的互信关系,让政府为企业当好“领航员”,是一个现实问题。比如,应用系统中的消费维权板块,汇集来自各类投诉举报平台的数据,形成投诉举报热力分析报告,定期推送给责任企业,促使企业主动增强责任意识。事实证明,目前一些重点领域的投诉举报量已经大幅度下降。

第三,智慧监管凝聚社会共治合力。“互联网+”时代的监管,必须注重开放、共享和共赢,整合政府的行政力量和企业技术力量,全方位守牢食品安全监管底线。不能仅是监管部门单打独斗,而要不断与各类高科技创新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取得实质成果,通过良好的政企互动,促使未来市场监管由能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升级。

大数据赋能智慧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包括市场监管部门掌握的数据及其他部门掌握的数据。如果这些数据不能对平台、消费者和行业开放,智慧监管可能就不够智慧。简而言之,智慧监管基于数据治理,智慧监管需要多维的数据交互,政府数据开放是有效监管的新支点,通过数据开放可以有效提升治理能力。

智慧监管与传统监管本质上没有区别,传统监管强调用外部力量对市场进行干预,因为存在比较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机构进行监管,这种监管的有效性受技术、信息、资源和监管体制等因素的约束。智慧监管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技术更新,主要是大数据技术和算法技术;二是体制更新,由监管部门单方面管控转向合作治理。

在这一背景下,监管的核心问题是有效的数据供给。要想真正让监管部门、平台、从业者、经营者、消费者都能参与有效的风险管控,必须实现充分的信息共享,畅通信息交互通道。

实现智慧监管、有效监管需要的数据怎样获取?从传统路径看,一是监管部门自主采集数据,二是在“互联网+”模式下平台掌握大量数据,三是行业协会和消费者个人通过多途径向监管者和风险监控者提供数据。政府其实是社会中最大的数据存储者、管理者。因此,离开政府数据的充分开放,智慧监管效果会大打折扣。实现“互联网+”智慧管理必须做到数据共享和开放,目前,政府数据开放尚存在一些问题。政府数据输出相对较少,数据无法变成公共资源回馈社会,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也呈碎片化、孤岛化分布;数据失真,很多数据从源头上存在一些问题;存在数据过敏问题,一些真正有用的数据并没有开放。目前上海、贵阳等地建立胃大数据交易中心,数据开放的大门已经开启。

未来数据开放的解决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保证数据有效性;二是部门数据应该有集成;三是数据开放平台的技术应有效、友好;四是数据互动,即根据市场需求,政府在数据供应方面不断进行互动和调整;五是从协同治理角度考虑数据开放。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王锡锌

科技守护食品安全

阿里巴巴本地生活公司旗下有两个公众熟悉的品牌:一个是以外卖为主的饿了么平台,一个是口碑平台。从公司成立第一天开始,食品安全就是核心。从完善平台治理机制、加强科技装备研发和商业路径探索方面,我们一直大力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餐饮行业面临两个快速发展:一个是显性的,即到家外卖;另一个不那么显性,但从行业变革角度讲却更关键——餐饮行业数字化升级。面对每天数千万单的餐饮交易量,从食材供应链到后厨卫生、配送环节的安全保障,物联网技术毫无疑问可以发挥高效的食品安全保障作用。特别是随着5G时代到来,数据、物联网高清技术与商业耦合,将对食品安全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口碑智慧餐厅将外卖、前厅、后厨及中央厨房完整串联起来,商家端制作流程全部上线,消费者端实现所有问题追踪复查,减少食品安全事件发生。通过后厨管理系统,来自各渠道的订单进行排序,保证消费者拿到的餐品都是最新鲜的。供应链环节的全程可追溯系统,也有力保障了食品安全。

口碑智慧餐厅的”明厨亮灶”监控系统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43个城市,每天参与商户过万,触达用户过百万,这些都是正在积极推进的阿里商业操作系统餐饮版的一部分。通过该系统,能够实现对店铺的实时动态服务、透明服务,商家和平台掌握消费趋势和消费结构,明确食品安全管理的重点方向。特别是通过该系统实现了与消费者及时互动,最短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 王 磊

“互联网+”推动餐饮业与时俱进

互联网与餐饮业衔接之后,消费者有了更多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机会。无论外卖或堂食,消费者通过售后评价反馈信息,不仅对经营者本身发生作用,而且能够用于平台管理、政府监管甚至媒体监督等方面。

目前网络餐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第三方平台没有履行《食品安全法》赋于其对生产经营进行检查、查证或者检验审查的义务,造成很多无证餐饮企业也在第三方平台上出现,进行非法经营。第二,入网经营者没有履行食品安全的义务,给消费者提供不合格的餐饮。第三,在最后一公里配送阶段存在一些卫生隐患。

此外,网络餐饮还存在营养安全问题。未来网络餐饮业应更加注重营养健康。对地方发展而言,小餐饮的价值更加多元化,除了保证饮食需求,还会涉及地方就业及地方饮食文化的推广和发展。网络餐饮平台在提高本地服务的同时,应考虑其在本地经济发展中还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孙娟娟

“互联网+”助力全链条管理

当下,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保障校园和医院的饮食安全,建立食品安全追溯机制是关键。

“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很好地实现团餐从材料采购开始的全链路数据统一集合到大数据平台,平台根据食品安全标准数据进行全链路校验。

为了更好地完善社会监管体系,我们特别开发了App应用家长端,家长通过App,可以看到学生在校园内的就餐情况,包括食材供应追溯、每周排菜情况和食物营养价值。同时,结合“明厨亮灶”监控系统,我们把所有数据统一对接到监控大屏进行实时监管,家长能通过App查看。

阳光午餐还推广360度监管模式,学校团餐项目点、医院团餐公司和食材供应商的基本信息均注册在案,采购、流通、验收等信息均透明化和可视化,在平台进行展示。监管部门通过平台提供的监管端应用,有效提高监管效能。

此外,阳光午餐通过建立海量菜谱大数据,结合营养知识库和数据挖掘,为学校和医院提供智能选菜、营养分析等服务;通过监控数据驾驶舱,数据一键追溯排查,核心数据全方位全维度呈现;应用海量基础数据做分析研判,实现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处理,提前预警。

阳光午餐首席运营官 徐炳江